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(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王一迪 王海涵)在江苏常熟、昆山、太仓三市交界地,有一处面积3平方公里的“桃花源”——蒋巷村。这里草木葱郁、落英缤纷、湖水清澈、村民富裕。然而,50多年前,这里还是一个小雨水汪汪、大雨白茫茫的穷山恶水之地,村民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。蒋巷村如何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?5月20日,“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”采访团走进蒋巷村,感受一个贫困村到新时代鱼米之乡的蝶变。
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。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王一迪/摄
当年的蒋巷村穷到什么程度?蒋巷村党委第一书记常德盛说:“我今年80岁,一直到30岁的时候,都还住在泥墙草房里。1966年我担任蒋巷村生产队大队长,村部、会场都没有,开会只能在农田边、竹林里。”
在村里的四五百个劳动力实施了长达10多年的治水改土工程后,昔日荒滩纵横、河汊交错的洼地变成了良田。蒋巷人探索“免耕播种、秸秆还田、沤肥堆肥”等先进耕作方法。直到今天,蒋巷村仍然是江苏省人均向国家出售粮食最多的行政村之一。
为了给蒋巷村打造一个造血工程,在具备一定农业基础后,蒋巷村在1992年创办常盛工业园,从轻质建材厂入手发展工业经济。常德盛既当指挥员,又当推销员,带着一帮“泥腿子”跑业务,打开了新型建筑材料的市场,为全村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。
“我们在农业起家、工业发家的基础上提出旅游旺家。”常德盛说,蒋巷村先后投资上亿元,大力发展乡村旅游,积极开发旅游项目。2000年,蒋巷村建起600多亩生态园,开办民宿,每年吸引游客20多万人次,成为国家4A级景区、“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”和“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”。
每逢周末和节假日,这里游人如织,游船、采摘、垂钓、游乐,蒋巷村成了远离城市喧嚣、回归田园生活的“世外桃源”。
绿树掩映间,一块块水田里长满了绿萍。常德盛介绍,绿萍是富含氮磷钾的绿肥,肥力高,无污染,每年插秧前翻两次土,水稻就能长得更好。蒋巷村坚持用“稻、鸭、鹅、黄鳝共作”模式,让鸭鹅在稻田里游走觅食,实现绿色大米生态种植。
如今,记者在这里看到,村里一幢幢别墅林立,老年公寓、护理院、蔬菜园、农民剧场一应俱全。“村民幸福不幸福,不是我说了算,我们要让村民安居乐业,让城里人羡慕新农村生活。”常德盛说,为了给村民打造一个新家园,1999年和2005年,蒋巷村出资30多万元建造了200套别墅,每户农民只需支付12.8万元就可以入住,现在全村200户村民已经全部住进小别墅。
此外,村里建起的158套老年公寓,免费给老人使用,到达年龄还可以享受每月600至2300元不等的养老金。2022年,蒋巷村全村总产值突破10亿元,村级稳定性年收入2850万元,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.25万元。如今的蒋巷村焕发出科学发展的无限生机与活力,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3 华夏机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琼ICP备2022009675号-37 联系邮箱:435 227 67@qq.com